湘潭名菜“麸子肉”
麸子肉,也即粉蒸肉,以上等糯米碾磨成粉,加上好猪肉蒸制而成。麸子肉是湘潭人餐桌上常见的荤菜,香味浓郁,落口消融。一是用炒熟的糯米碾碎成粉末,作麸子泡发蒸肉,有一股炒米香;二是加入碾碎的“红曲”、八角(茴香),香气扑鼻。每到插田时节,湘潭乡下一直有吃荷叶包粉蒸肉的习惯。几种香料加在一起,真是香味无穷。
粉蒸肉营养丰富,是湘潭人的“最爱”,如今一年四季都可享用。晚清诗人周翼嵩《湘潭竹枝词》云:
歌声何处送青来,孝子坊前摘早梅。
荷叶包开米粉肉,糊头岭外摘秧回。
湘潭旧县城拱极门内,陈道周墓前有孝子坊,坊前过去有水田。城外湖头岭,通燮家湖,元代御史燮理溥化(燮元圃)有庄田在此。
这首竹枝词生动地描写了湘潭城里人吃粉蒸肉插田的场景。早春到来之际,湘潭人于孝子坊水田插秧,采摘早梅,品尝荷叶包裹的米粉肉,以滋补体力,开展春耕生产。
南方的重大节令里,粉蒸肉是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佳肴。比如喜宴、寿喜,童年过节、农忙时节,款待宾客等,乡亲们都会在餐桌上摆上一大碗粉菜肉。烹饪粉蒸肉,要在前一天开始准备。主料是糯米和带皮五花肉。配料有红曲、黄酒、生抽、食盐、五香粉、胡椒粉等。主人取出当年出产的糯米和粳米,炒至焦黄,再磨成粉,放入面盆中,加适量水,浸泡一夜。将五花肉切成手指长度和厚度的片状,放入另一个面盆中,再将配料逐一加入,与五花肉充分搅拌,腌渍一夜。
第二天早上,将米粉捞出,加入红曲,使米粉呈红色。红色是粉蒸肉外观的标签,要获得这种诱人的色泽,米粉和猪肉都要加入红曲。接着,将加了红曲的米粉倒入五花肉里,使每片肉都沾上米粉。然后取一个不锈钢的面盆做容器,最底层放米粉,再一层肉一层米粉重复操作,最上面一层是肉。装好米粉和肉片后,即可上蒸笼制。
国画大师齐白石生前最喜欢吃家乡的荷叶麸子肉。他早年在老家时,就曾用糯米粉裹五花肉,再用白石铺所产的新鲜荷叶包裹麸子肉,一同上笼蒸制,荷香、红曲香、肉香混在一起,肉米交融,香气四溢,油而不腻,不失为当地宴席上的美味佳肴。
湘潭女作家黄焕君有一篇《粉蒸肉》的散文,她在回忆母亲做麸子肉的工艺时写道:
童年过节,妈妈喜欢用柴火灶来烹任粉蒸肉,认为火候好控制。灶里烧的是稻草,火焰不烈,为文火,正宜久需食物。蒸到快一小时,锅里热气腾腾,香气缕缕,闻着都馋人,引得我常围在灶边打转,不停地问妈妈:“粉蒸肉香了,可以尝味吗?”一副饥不择食、急不可耐的样子。
粉蒸肉的香味飘散开来,妈妈要揭开蒸笼盖,给锅里添一次热水,同时要亲看米粉和肉的蒸熟程度,上下翻动米粉和肉块,还要尝味。我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有了先吃到几片粉蒸肉的机会。此时,妈妈会依据“尝味”,来判断米粉和肉的咸、淡、甜、香,然后在米粉和肉里加入适量的调味品。之后继续蒸,蒸的时间由这次“尝味”来决定。
烹饪麸子肉不需要高深技巧,各家有自己的方法,熟能生巧,只需付出时间和耐心,就能确保麸子肉出笼时,软、嫩、甜、香兼备,色、香、味、形俱佳。
麸子肉老幼皆宜。老人们喜欢麸子肉的入口软滑,有肥有瘦,嫩而不糜;年轻人喜欢麸子肉的软而油润,香糯可口,一饱馋肠;妇女们喜欢麸子肉的敷实滑润,芳香四溢,回味无穷;孩子们则喜欢麸子肉绚丽的红色,酥而爽口的米肉,常常装上一碗当饭吃。
麸子肉有一种浓浓的家的味道。入口热中带甜,甜中含香,进人胃肠舒舒服服,对于远方的游子尤其熨帖。举箸端杯之际,思乡、怀旧、亲情、爱恋等情绪,都能在这美味里得到温馨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