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实践性作业设计

从课改精神出发,改变单一乏味的作业形式,有意识地进行实践性作业设计,让作业活起来,使学生动起来,很有必要。实践性作业的作业内容更加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强调学生参与到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积极观察、探究与合作,达到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的目的。金拱初中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系列活动一:“学做家乡美味”实践活动作业设计

作业目的:提高学生劳动能力,感受劳动艰辛,增进家庭情感,记住家乡味道,传承地方文化。

作业形式:周末每位同学在家人指导下亲自动手学做家乡特色美食,写劳动日记;班主任收集素材,制作成美篇。

作业过程:

(一)参加“学做家乡美味”劳动实践

每道菜都经孩子们亲手洗、切、炒、炖、煮、炸等各道工序,完美呈现了原汁原味的家乡特色。

视频中徐欣璐、张琰、汪旭东同学是多么认真,从准备食材,再到煎炒煮,添加佐料等,烹饪出家乡美食:水萩粑、西红柿炒鸡蛋、红烧排骨,完全像个小厨师。(班)

程欢欢同学和朱妍同学的清炒土豆丝,王家奥同学的油焖大虾,魏玉萍同学的红烧肉,汪文博同学的红烧鱼块,何波同学和汪思雨同学的山粉圆子烧肉,江宇涵同学的辣椒炒肉无不彰显家乡味。(班)

烟雾缭绕的厨房,紧皱的眉头,做菜的过程虽然有点困难,但是能够亲手做好这满满一盘肉,今天的饭会格外香吧!

(二)写劳动日记

做菜,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是一件小事情,但对于十四五岁极少干家务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件难事。无论是做菜前的准备,应对做菜时出现的各种状况,还是做好菜后的装盘,都需要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这次活动中,同学体验了这项繁琐但有益的活动,从中体会到了父母做菜的不容易,感悟多多。

日记1:我第一次学做菜,为了安全,妈妈在一旁帮助我,指导我。方圆之地,施展拳脚,一口好锅,才能保存食材最纯真的味道。

看我刀工,那叫一个了得。我切我切我切切切。一把好刀,才能塑造食材最诱人的形态。美好的食材加上一桶好油,浸润美好时光,带来千年芬芳。炊具再高级,没有精湛的技艺,也无法作出骄人的成绩。腾蛟起凤,紫电青霜,翻炒烹炸之间,传统的古法流淌。手起刀落,云初雨霁,青涩又飘香的菜肴,是奖赏厨师最好的歌谣。

日记2:热气遮住了我的眼镜,也不在乎。生疏的手法阻挡进度,但我依然坚持。长辈的教诲,言语之间传承的,乃是历久弥新,十里飘香的文化气息。

做菜的过程中虽然事故频发,手忙脚乱,但是在家人的帮助下,我还是做出了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自己做的红烧肉果然味道不一样呢,让我大快朵颐,多吃了两碗饭。

爸妈每天做饭不容易,以后不管吃好吃赖,我都不挑食了,吃自己做的菜,心里特别美。

(三)形成美篇成果

班主任收集素材,选图片和视频,配上适宜的文字和背景音乐,制作成美篇,在班级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angyuanjk.com/afhzp/3570.html

蒙ICP备202100532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