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春雨纷纷,清风吹拂
吹来了这一年的清明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习俗
扫墓,是指到墓地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习俗,一般在上午出发扫墓,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修整坟墓、培添新土、清除杂草,将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将纸钱焚化,然后叩头行礼祭拜。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尤其重视家族、祖先,对祖先的崇拜、返本归宗的意识特别浓厚,祭扫祖先的坟墓是对先人的特殊缅怀方式。
放风筝,在古代,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民间流传的习俗,它最主要的寓意是“放晦气”。人们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断牵线让风筝飞走,认为这样就可以放走“晦气”交上好运,达到“消灾法难”的目的。
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呈现一片生机,大千世界出现了一抹抹新绿,踏青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为了顺应时令节气,阳春三月,生气始盛,万物萌生,人们走出屋门,来到野外,积极主动地迎合时气,以促进自身体内的阳气流转,这对身体的健康大有好处。中国的踏青习俗由来已久,传说远在先秦时已形成,也有说始于魏晋。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清明的传统食物
青团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清明节吃青团在南方比较常见,而吃青团寓意着团圆,也是为了纪念先人,表示对其的思念之情。
还有一种清明吃青团的说法,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周朝。据《周礼》记载,当时有“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法规,于是百姓熄炊,“寒食三日”。在寒食期间,即渭明前一、二日,还特定为“寒日节”。
另外,青团是一种营养价值比较丰富的糕点,含有维生素,膳食纤维,淀粉等营养成分,适量食用能够补充人体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力。
粉蒸肉
为何要在清明节做粉蒸肉?这里面有一个关于广福王的传说。相传广福王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先后去世。广福王成年后,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后来得道成仙。每年清明前后,总是雷雨交加,人们便知是广福王回来祭悼母亲。但许多人的房屋因此受损,广福王为弥补过失,就给受损的每户家庭一碗粉蒸肉。
薄饼
在闽南地区,清明祭扫也是一家人围坐一起,吃薄饼话家常的 时候。薄饼皮是用面粉制作,清白透亮,薄中却带着韧劲。“薄饼菜”至少需要十几种食材制成。包菜、大蒜、胡萝卜、扁豆,这些制作薄饼菜必备的蔬菜正是当季。海蛎、三层肉,更是薄饼少不了的鲜香味儿。吃薄饼还讲究“现包现吃”。饼皮上铺一层酥过油的海苔,再放上刚出锅的薄饼菜,根据各自喜好放上花生贡糖、香菜、甜辣酱等等,一包一卷,甜、咸、辣、鲜、香、润,不同的滋味在口中接续呈现,这一刻,一家人的亲情融融,也在清新的春夜中弥漫开来。
疫情不曾离开,清明却已到来。相信在大家心中对疫情已经是万般无奈,但正因如此,大家才更要坚持积极响应疫情防控,即使是在校园内也要戴好口罩,保护好个人卫生,这样才可以使疫情“心有余而力不足”,加快它离开的速度。 希望大家可以度过一个安全又愉快的清明假期!
编辑
詹小唯
初审
郑金玲
复审
林宪辉
终审
黎楚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