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是否真的潜藏着职业打假人的江湖记

年4月,一则新闻登上了热搜:“职业打假人”购买了王女士自制的碗粉蒸肉后,以“产销三无产品”的罪名将王女士告上法庭,最终,法院判决王女士退还货款并给予10倍赔偿。一个月后,重庆某高校法学院副教授赵长江团队发布长文《警惕职业打假人变“恶龙”(以重庆裁判文书为样本)》,文章把“职业打假人”定义为“知假买假并以此索赔的人群”,并指出很多打假人诉讼获利颇丰。重庆,是否真的潜藏着一个“职业打假人”的江湖?他们内部又是如何运转的?这勾起了杨雪的好奇心。从业7年的杨雪,现在是《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记者。年,她出差的频率大大降低,由于疫情的缘故,很多选题的采访都改成网络或电话的形式。不过,几天之前,朋友提供的一条新闻线索,让杨雪坐不住了,她还是决定要赶赴现场。图片:《新京报》深度报道部的记者杨雪杨雪:重庆本地一所大学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认为全国大概有57%的职业打假人是在重庆。这些职业打假人他们还要分成各种团体,以家庭为单位,以公司为单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各种诉讼,最厉害的一个家庭在这五年内的诉讼高达件。杨雪:你是咋个看待职业打假人?律师:我觉得打假都是应该的,但是你如果通过职业打假,我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这个回报率太高了,%的回报率就非常吓人了,哪个行业都没这个行业高,我觉得这条路,如果长期走下去,多半都会走到一个比较极端的过程,也就是说走火入魔。律师:从市场进化这个民生食品安全角度来讲,其实我并不反对打假甚至支持它。杨雪:为什么?律师:你自己有问题,所以才有了这个群体的存在,消费者协会,其他的质检部门也好,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动地在接受一些举报或者说投诉,然后才可能再进行一个处罚,就是很少主动出去。这种情况下,我就觉得社会可能就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到产品质量整体的增值与整改当中,来去曝光一些不良企业。身为成都人的杨雪,在川渝地区有着比较广泛的人脉,经过多番拉锯之后,终于联系上了此次采访的核心群体“职业打假人”。对方显然十分谨慎,在正式见面之前,只告诉了杨雪大致的地点。杨雪:刚才见了不止一个,他们不太愿意让别人知道他们的身份,这群打假人都还蛮年轻的,大一点的可能30多岁,小一点的才20出头,比我想象的看起来要斯文一点,新掌握的内容一个是证实了来之前和学者聊过的关于重庆的一些相关数据,包括人员分布、涌入情况,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隐藏起来,比如说和解撤诉这些不太能被看到的数据背后涉及到的金额。杨雪:我采访的这个主要的人物是从北京、东北这边,山东过来的比较多,另外就是陕西,而且真的很赚钱。他们认为自己是在行正义之事。有一个外地来的是觉得自己从小的性格就是喜欢抱不平,他就觉得做这个事情能够体现价值。我采访的这个人曾经是卖保健品的,后来保健品公司这款药就不停地在市面上被仿冒,他就发现原来这么多人是做这个的,那我要去打假,就特别有意思。杨雪:他在网上开了一个抖音号,头像是他穿了一件黑色的戴帽衫,这个戴帽衫他买来就是为了拍抖音,买来了之后,他发现帽衫里的那个标签,第一个三无,第二个贴的标准号是咖啡的标准号,他就把它打假了。从这些故事当中,杨雪了解到,重庆的“打假”群体不但已经团体化和家庭化,“资深”的打假人甚至开始“带学徒”。在对多方进行全面的采访之后,杨雪还必须要进行交叉印证,力求客观真实。一周的采访,杨雪拿到了十几位人物的故事,加上累积的数据,一个关于“职业打假人”的江湖逐渐浮现出来。年6月13日,《一万份判决书背后的重庆职业打假江湖》在《新京报》刊发,揭开了这个鲜为人知的打假江湖的神秘面纱。重庆这座城市杨雪并不陌生,年,她为了一个案件,曾先后三次来到这里。年7月16日,杨雪在出差返回北京的路上,无意间刷到一条视频。这天,重庆男子张波在女友叶诚尘的唆使下,将一对亲生儿女推下高楼致死的新闻引爆全网。杨雪看到新闻后,当即决定中途下车,转乘飞机赶往重庆。在起飞前,杨雪联系到受害者的母亲陈美霖。杨雪:跟她约好了下飞机就采访。在飞机推出去还在滑行起飞前,我们还在打电话,她说没问题你落地了跟我说一声。然而,当杨雪的航班落地,陈美霖的电话却无论如何也打不通。杨雪:这种情况非常常见,社会突发的情况下反悔的几率是很高的,因为每个人他都有不同的顾虑,他可能前一秒还觉得这个事一定需要报道出来,后一秒他就开始考虑报道出来的一些后果。面对受访者的爽约,杨雪并没有放弃。她赶到了事发地,在小区里挨家挨户敲门,希望能够获得一些案件的细节和新的线索,更重要的是,她想通过邻居的转达,说服陈美霖和她的家人接受采访。杨雪:我基本上待了三天,把现场采访完,把张波家乡这部分采访完,还加了她的朋友,一直在跟她的朋友聊说哪怕我们只见一面,或者我们通个电话。但在当时,陈美霖和家人拒绝媒体采访的态度仍十分坚决。杨雪:我觉得这种尝试本身是需要一个度的,你尽力到你觉得这个事到这就已经尽力了,就可以撤退了,过度的尽力有时候是骚扰。三个月后,杨雪突然发现,之前一直拒绝受访的陈美霖接受了另一家媒体的采访,于是,她拨通了陈美霖的电话。这一次,陈美霖答应接受采访。杨雪:我把这个商场的所有的店都看了一遍,人不能太多,要有小一点的包间,整个环境会让人觉得放松一点,那个时候我其实还蛮忐忑的,我非常担心,就是我已经坐下了然后她突然又改变心意。后来美霖进来的时候非常高兴,就是那种,我终于见到她了。当时,距离案发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案发的过程以及嫌疑人的作案动机都已被披露。杨雪并没有打算深挖这桩悲剧背后的缘由,她更希望了解到,遭遇到了如此重大创伤的陈美霖,是如何度过这一年的?杨雪:她给我的第一印象和想象中不太一样,看起来特别可爱,特别甜,一笑是弯弯的眼睛,典型的川渝地区姑娘,每句话都会有一个余音,给人一种我没事了没有关系的感觉。但杨雪明白,这些表面的平静可能只是假象。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她小心翼翼,尽量不去触碰陈美霖心底的伤痛。图片:杨雪去祭拜孩子们杨雪:我是在重庆写完了初稿,然后才回的北京,共情在所难免,但是不要太那么共情,我说不出那种,我理解你我知道你的感受,我觉得不可能有人知道她的感受。采访之后,杨雪写出了《重庆两幼童坠亡后,妈妈等待判决的这一年》,文章的结尾是这样写的:“9月的一天中午,美霖在午睡时梦见了孩子们。她看到儿女都坐在床尾,笑吟吟地看着她,她在梦里努力伸手、试图起身,却一直够不到他们。挣扎中美霖猛然惊醒,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梦见过雪雪和瑞瑞。”在报道完“重庆幼儿坠楼案”之后,杨雪和受害者的母亲陈美霖一直都保持着联系。年12月28日,“重庆姐弟坠亡案”被告人张波、叶诚尘一审被判处死刑,两人随即提起上诉。目前,陈美霖及家人正在等待二审判决结果。杨雪:记者无非就是把一些事情记录下来,我们不要去评判,我们也不要去试图左右,你只能当一个旁观者,让现在的人,以后的人他能看到这份记录,或者可能有一些参考,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结果了。你如何更具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去看待新闻事件,去面对你的当事人,如何更加克制地进行报道,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当社会案件尘埃落定,随之显现的不仅是案件还原与判决结果,更值得讨论的是案件背后的成因。这些案件背后深层次的思考从哪里来?离不开一个职业——记者。在传统纸媒时代的尾声,我们从国内几大媒体挑选了几位资深的一线记者,从他们的亲身经历出发,以一个个真实事件为切口,他们凭借犀利的眼光审视案件,剖析案件背后的深意,追踪案件引起的连锁反应。从而激发大众的共鸣与深度反思。欢迎收看本周的凤凰大视野《逼近真相——记者在现场》,1月9日-13日,每晚8点。编辑:yii


转载请注明:http://www.guangyuanjk.com/afhgx/3879.html

蒙ICP备2021005322号-1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