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沸沸扬扬地评选全国有哪些城市是“美食荒漠”,没想到杭州成为榜首,吐槽最多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西湖醋鱼”。
同在包邮区的上海、苏州都上了榜,难兄难弟。
苏州作为长三角外来流入人口最多的城市,在吃食上确实众口难调。
苏州人比较保守,坚守着传统的“甜”口,饮食上比较清淡,追求食材的本味。
当城市外来人口猛增,新生口味和这座城市传统口味发生差异,很多评价就容易两极分化。
比如很多老苏州喜欢的传统美食,在外地人看来,就有些不理解。
大杂烩的苏式绿豆汤
绿豆汤这种放在全国都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饮品,偏偏苏州的做出来就是不一样。
首先绿豆不一样,是蒸出来而不是煮出来的,个个碧绿圆润,带着点韧劲,并不软烂。
其次食材不一样,绿豆汤里不仅有绿豆,还有蒸熟的糯米、冬瓜糖、红绿丝,主打一个五颜六色。
最后最重要一点,绿豆汤的汤并不是绿豆熬出来的汁水,而是清透的薄荷汤。
很多外地人第一次尝苏式绿豆汤,一脸懵:
你说它像绿豆粥吧,它一清二白,汤水清透。你说它是绿豆汤吧,这绿豆嚼不烂,还有团剩饭是什么鬼?冬瓜糖、红绿丝,简直让人想逃。关键这一股风油精味是怎么回事……
酱油味的咸豆浆
在苏州,早餐吃的豆腐脑有甜的有咸的,豆浆也有甜的和咸的。这咸豆浆是苏州传统小吃,一般在老字号店里才有。
咸豆浆里,有油条、榨菜、虾米、葱花、油渣,再加一勺酱油,白白的豆浆立刻被晕染成浅咖色。
当咸味与豆浆本身的豆腥味冲撞在一起,没吃过的真是难下咽,那感觉就像学广东人荔枝蘸酱油,一言难尽……
容易踩雷的苏式面
苏式面可是苏州美食里响当当的一块招牌,但外地人对它的评奖,是相当两极化,爱的爱死,骂的骂死。
其实不是苏式面难吃,而是恰巧吃到了难吃的苏式面。
苏州大街小巷,面馆良莠不齐,即使一些老字号连锁店,水平也层次不一。
对外地游客来说,偶尔吃一次,很容易踩雷。
对常常吃面的本地人来说,哪家店的汤头鲜,哪家店的浇头好,心里有数,也不会踩雷。所以在苏州吃面,也是一门要下功夫的课程。
槽点多多的苏州伴手礼
中国人有个习惯,到哪里都习惯带点伴手礼。
在苏州,买伴手礼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老字号,里面花花绿绿,各种包装好的糖果小吃一应俱全,还有老苏州人光顾,于是买买买……
甜津津的豆腐干,以前是下酒菜,在物质不丰富的年代颇受孩子欢迎,现在主打一个“怀旧”,真正吃起来,太甜腻了。
虾籽鲞鱼,过去是老苏州人的夏日下粥菜,比一般咸鱼嫩,又有虾籽的鲜。但没吃过的不建议尝试,因为,太咸了!!对于追求养生的现代人来说,咸度难接受。
松子枣泥麻饼,苏州传统小吃,里面满满的枣泥,夹杂着小的猪油块,吃起来很香。
但这个饼太扎实了,尝一点还好,吃多了又腻又牙酸。而且吃之前要加热,不然不仅硬,猪油还化不开……
如果将这些外地人吐槽的本地美食排个榜,榜上有名的还有“甜味的肉月饼”、“完全接受不了的喜蛋”、“看起来吓人的太湖醉虾”……
当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苏州的美食本地人最有话语权。
游客的观点容易以偏概全,因为它们没法深度体验。新苏州人又天然带着先入为主的感受来评判,多少有些不公平。
苏州不缺美食......家常菜、高级中餐、世界各地的美食、地方菜系、农家小馆,好吃的地方一点也不少。
不能为了那点芝麻丢了西瓜,花点功夫去找,哪里都不可能是美食荒漠。
“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