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治验一:介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良效
坐骨神经痛系一综合征,是指坐骨神经通路及其分布区内的疼痛。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多由风寒湿邪外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笔者临床以皂角刺为君,根据不同证型,适当配伍,治疗坐骨神经痛,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
沿坐骨神经通路出现游走性疼痛,遇寒加重,得暖则减,舌苔薄白,脉浮紧等症,可用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g,水煎服。
若出现疼痛沉重,阴雨天加重,舌苔白腻,脉沉缓等症,用皂角刺30g,苍术、薏苡仁各20g,防己10g,牛膝15g,水煎服。
若出现寒痛,形寒肢冷,遇劳加重,腰膝无力,舌淡苔薄白,脉沉细,用皂角刺30g,巴戟天、五加皮各10g,淫羊藿、川断各15g,水煎服。
若出现刺痛,舌质暗红,脉沉涩等症,用皂角刺30g,川芎、牛膝各15g,桃仁、当归各9g,水煎服。
病例:夏某,女,42岁。在田间劳动,突感左侧腰臀部沿坐骨神经通路有触电样疼痛,直至足跟,呈持续性钝痛并阵发性的加剧,经当地医生治疗后,疼痛缓解,但不能下床,斯时求诊于笔者。上述症状仍在,伴见遇冷痛甚得暖痛缓,舌苔薄白,脉浮紧。
中医辨证为“风寒外袭,经络瘀阻,气血运行不畅”(坐骨神经痛)。
处方:皂角刺30g,独活、防风、威灵仙、附子各10g,水煎服。
服药3剂,疼痛大减,可下床缓行,继服上方6剂,疼痛消失,恢复正常,临床随访2年,再未发作。
体会:
1、皂角刺辛温无毒,具有搜风,拔毒,消肿,排脓之功,历代医家多用治痈肿、疮毒、厉风等。笔者用皂角刺搜风通络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20余例,均获全功。
2、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量要大,一般在30~50g之间,而且未发现不良反应。
3、皂角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疼痛剧烈者,止痛效果迅速,对坐骨神经干炎止痛效佳,对坐骨神经根炎止痛效差。
本文摘自《四川中医》.1,作者/吕广振陶镇岗
坐骨神经痛治验二:独活寄生汤治疗坐骨神经痛
笔者近两年来应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十余例坐骨神经痛患者,收效满意。
1、方药
独活、杜仲、秦艽、防风、白芍各9g,桑寄生18g,淮牛膝、干地黄各15g,细辛3g,肉桂2g,茯苓12g,川芎、甘草各6g,人参、当归各12g。
水煎服。
2、加减
疼痛剧烈者,加白花蛇、制川乌、地龙、红花;
腰痛明显者,加川断、补骨脂;
遇阴冷疼痛加剧者,加防己、薏米;
体虚者,加黄芪。
3、典型病例
高×,男,34岁。年5月7日诊。一个多月前,患者骑摩托车不慎跌伤,引起右侧腰腿痛。医院外科检查,诊为:腰四、五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住院二十余天,罔效,后转来我院住院治疗,先行骨盆牵引(20公斤),两周后去除骨盆牵引,右侧腰腿痛略有减轻,继而采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服药八剂后疼痛明显减轻;在原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又服20余剂后,腰腿痛完全消失,活动自如,随访两年未复发。
4、讨论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痹证范畴。
《内经》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腰为肾之府”、“肝主筋”。
窃以为该病的发生是先有肝肾不足的内在因素,后由腰部外伤及风湿邪侵袭下肢经脉,致使经脉中气血郁滞不通所形成。
故治宜“扶正祛邪,行气活血,化瘀通络。一旦正气得复,气血调达,寒湿解除,经络通畅,自然通而不痛。
摘自《四川中医》.11,作者/朱正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